SUBSCRIBE

碳水化合物tanshuihuahewu

壳聚糖(1)

时间:2020-12-16 20:19 阅读:1451 来源:朴诺健康研究院

壳聚糖

英文名称:Chitosan

专用名称:聚- β-( 1,4) - 2 - 氨基-2 - 脱氧-D -葡萄糖(Martindale 2013)

常用名称:壳聚糖(Martindale 2013)

来源:

○ 蛤骨骼/骨骼甲壳素(Dutta et al. 2004)

○ 蟹外骨骼/骨骼中甲壳素(Martindale 2013; EBSCO 2009; Dutta et al. 2004)

○ 磷虾外骨骼/外骨骼几丁质(Dutta et al. 2004) 

○ 牡蛎外骨骼/骨骼甲壳素(Dutta et al. 2004)

○ 虾外骨骼/外骨骼几丁质(Martindale 2013; EBSCO 2009; Dutta et al. 2004) 

○ 鱿鱼笔甲壳素(EBSCO 2009; Dutta et al. 2004; Mhurchu et al. 2004)

使用方法:口服

剂型:

可接受的药品剂型包括但不限于胶囊、嚼片(如黏性橡皮糖样、药片样)、液体、粉末、条状或药片。

但并不包括食品或食品样的剂型,如食物条棒、口香糖或饮料。

用途或目的

可使用的功能宣称:

○ 有助于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 LDL )(Bokura and Kobayashi 2003; Tai et al. 2000) 

○ 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胆固醇水平(EFSA 2011; Mhurchu et al. 2004) 

剂量

适用人群:成人( ≥18岁)

数量:1.2 - 3.0克,每天分2-3次 (Mhurchu et al. 2004; Bokura and Kobayashi 2003; Tai et al. 2000) 

使用指南:

○ 随餐食用((Bokura and Kobayashi 2003) 

○ 服用其他药物或天然保健品前或后几个小时食用(EBSCO 2009) 

使用时间:无需声明

风险信息

注意和警告:

○ 服用血液稀释剂,使用前咨询保健医生(Pittler et al. 1999) 

○ 孕期或哺乳期,使用前请咨询保健医生(EBSCO 2009) 

禁忌:无需声明

已知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便秘,消化不良和/或腹泻(Mhurchu et al. 2004; Pittler and Ernst 1999) 

储存条件:无需声明

资料来自:http://www.hc-sc.gc.ca/index-eng.php

壳聚糖

一、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壳聚糖(chitosan,CTS)是甲壳素(chitin)经脱乙酰化处理后的产物,即脱乙酰基甲壳素,学名聚氨基葡萄糖,又名可溶性甲壳质,化学名为(1,4)-聚-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别名甲壳胺,是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单体通过β(l,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它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阳离子动物纤维和唯一的碱性多糖。

甲壳素经过脱乙酰后的CTS呈白色或米黄色,溶解性能大大改善,可溶于烯酸水溶液,具有良好的生物 相溶性、可生物降解性。分子式为(C6H11O4N)n,CAS 号为 9012-76-4。

売聚糖的化学结构

二、主要来源与生产制备方法

主要来源  壳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和微生物中,其中含量比较丰富的动物有:甲壳类动物、昆虫、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目前市场上的壳聚糖大多是从虾皮和蟹壳中提取出来的。

生产制备方法  壳聚糖的生产制备方法:①物理法:依靠剪切力及超声波进行降解[1]。②化学法:酸水 解法、酶降解法、氧化降解法。③化学修饰制备壳聚糖:酰基化、烷基化[2]、羧甲基化、季铵化[3]、超声波 处理法[4]

三、分析方法

GB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AOAC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分光光度法、滴定法、气相色谱法、高效 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CE)[7]、质谱法(MS)、荧光淬火法。

四、生理功能及作用

减少脂质吸收  壳聚糖与胆汁酸结合影响脂类乳化,减少吸收,从而达到降血脂的功效。

强化体细胞及免疫细胞  壳聚糖可使体液保持正常,从而达到强化体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目的,提高人体免疫力。

提高淋巴细胞活力  研究表明,食用壳聚糖属弱碱性物质,能提高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力,能增加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发挥其抗癌作用。

清除自由基  电离辐射对DNA间接的损伤作用使体内电离产生自由基,如轻基自由基等,自由基对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及DNA非常敏感。破坏细胞内这些生命物质的化学结构,干扰细胞功能,造成机体损伤如自由基使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10]。自由基直接作用于蛋白质可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壳聚糖是带氨基阳离子的多糖聚合物,可将自由基迅速结合,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组织损伤,保护正常组织[11]

其他  壳聚糖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抑菌活性等。

五、安全性研究

人群资料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代谢情况  Onishi等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壳聚糖,并采用腹膜注射法将标记产物异硫氰酸荧光素(FTC-Chi)注射到小鼠体内,来研究壳聚糖在体内的降解和分布情况,发现FTC-Chi可在注射后14h快速到达肾和尿液中,几乎不分布到肝、脾和血液等肾 以外的组织,在14h时FTC-Chi在尿中的含量最高[12]。Shimoda等给大鼠口服用FITC标记的壳聚糖微粒(FTC- MS),结果表明2h后FTC-MS到达胃;5h后FTC-MS 广泛分布在小肠各段,而在胃中的含量低;8h后FTC- MS主要集中在小肠末端[13]。Takishima等(2002)试验 发现FTC-Chi在小肠前段和中段的停留时间超过8h[14]

急性毒性  昆明种小鼠,18~22g, 20只,雌雄各半。剂量为10.0g/kg,禁食16h后分2次灌胃给予受试物,间隔4h,每次灌胃量为0.2ml/10g。观察14d,发现试验初期有部分动物出现腹泻症状,未见其他明显活动异常及中毒症状,观察期间无动物死亡。表明该样品对昆明种小鼠的LD50均大于10. 0 g/kg。

遗传毒性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昆明种小鼠,26~30g, 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剂量分别为2.5g/kg、5.0g/kg和10.0g/kg,另设蒸馏水阴性对照组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40mg/kg)。采用间隔24h并2次灌胃给予受试物,第2次灌胃后6h处死动物,结果表明受试物在最高剂 量10g/kg下,未见有诱发小鼠骨髓微核细胞率增高作用。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雄性昆明种小鼠,剂量分别为 2.5g/kg和5.0g/kg和10.0g/kg,连续5d,试验结果表明 该样品无致小鼠精子畸形作用。

亚慢性毒性  SD大鼠20只,按每日1.8g/kg灌胃(相录于临床用量20倍)。连续给药90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活动状态、饮食、粪便、体重变化、脏器和血液指标等),结果,试验期内大鼠均存活,解剖后各脏器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仅有少数大鼠有肠胀气现象。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生殖与发育毒性  将90只妊娠SD大鼠按时间先后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壳聚糖50mg/kg、250mg/kg,1000m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在大鼠胚胎器官形成期(妊娠的第6~15d),壳聚糖给各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连续给受试物10d,每日经口灌胃分别给予壳聚糖和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在孕期第11~13天每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mg/kg,在妊娠的第20天处死大鼠进行胎鼠检查。结果显示,壳聚糖在≤ 1000mg/kg剂量下,对大鼠无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对胎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对胎鼠的外观、骨骼和内脏无致畸作用。

其他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六、常见使用方法与调查/推荐摄入量

1.常见使用方法

1)食品  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有:①液体澄清剂,②作为食品添加剂。③作为特用食品辅料,壳聚糖的减肥食品。

2)保健食品  壳聚糖免疫调节,减低胆固醇降血脂、降血糖、减肥和改善肠道功能等保健食品。

3)其他  在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壳聚糖具有抗凝活性。

2.调查/推荐摄入量

1)调查摄入量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2)推荐摄入量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七、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评价、批准、认可情况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SC/T 3403-2004对食用级的壳聚糖作出安全卫生指标。保健食品普遍使用,如蓝湾牌壳聚糖胶囊,国食健字 G20100-288。

美国  美国FDA和国家营养食品协会(NNFA)批 准其为膳食补充剂物质。

欧盟  来源于Agaricus bispons和Asperginus niger的壳聚糖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可用作膳食补充剂。

澳/新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1991年日本批准生产食品级的壳聚糖,并可作为保健食品销售。

八、注意事项和禁忌

不适宜人群  孕妇与乳母,婴幼儿及经常便秘者不宜使用。

禁忌  因现在市场上的壳聚糖大多来源于甲壳类动物虾皮和蟹壳,所以对此有过敏史的人禁忌使用。对有特定信仰人士应注意使用。

与药物相互作用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可导致恶心、呕吐、肠胃胀气、便秘等症状。

九、小结

壳聚糖是由大部分2-氨基-2-脱氧-D-吡喃葡萄糖和少量2-乙酰氨基-2-脱氧-D-吡喃葡萄糖通过β(l,4)糖苷键连接的二元线性聚合物,通常是以虾、蟹、昆虫的外壳或真菌、藻等细胞壁提取的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而得到的一种纯天然多糖类有机聚合物。具有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在中国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美国批准为膳食补充剂原料,欧盟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可用作膳食补充剂。

资料来自:杨月欣,李宁. 营养功能成分应用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