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类黄酮leihuangtong

G305 山楂黄酮

时间:2020-12-16 20:19 阅读:541 来源:朴诺健康研究院

G305  山楂黄酮

 

一、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山楂为蔷薇科(Rosaceae)山楂属(Crataegus L.)植物。目前已从山楂属植物中分离出近60种黄酮类化合物[1-3]。山楂黄酮(hawthorn flavonoids)的主要苷元为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山奈酚 (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及二氢黄酮类(bi-hydroflavonoids)等。

芹菜素:R1=H, R2=OH, R4=H, R5=OH

木犀草素:R1=OH, R2=OH, R4=H, R5=OH

山奈酚:R1=H, R2=OH, R3=OH, R4=H, R5=OH, R6=H

槲皮素:R1=OH, R2=OH, R3=OH, R4=H, R5=OH, R6=H

柚皮素:R=H

北圣美草素:R=OH

山楂黄酮苷元的化学结构

山楂黄酮提取物在常温下为黄棕色粉末,味苦,易溶于水,乙醇,甲醇。

 

二、主要来源与生产制备方法

主要来源  山楂根、茎、叶、花、果实和果核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尤以叶和幼茎含量最高,为1.03%~4.02%,其次为花和果实,含量为0.26%~1.67%,木质茎和根系含量较低,为0.15%~0.76%,果核中极少。其中山楂叶中的黄酮主要为牡荆素(芹菜素苷元类),果实中的黄酮主要为金丝桃苷(槲皮素苷元类)。品种、产地和采摘时间等因素都可影响山楂果实和叶中黄酮的含量。

生产制备方法  山楂黄酮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剂浸提、溶剂热回流提取、超声波与微波辅助提取,经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浓缩后喷雾干燥。

 

三、分析方法

GB  GB/T 19427-200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和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蜂胶中芦丁、杨梅酮、榭皮素、灰菲醇、芹菜素、松属素、苛因、高良姜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AOAC 未查见相关分析方法。

其他  文献报道的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4,5]、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紫外分光光度、薄层色谱、荧光分析法等。

 

四、生理功能及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山楂的醇提物对大鼠胃平滑肌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服用山楂对胃肠功能紊乱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可起到健脾消食的作用。

降压作用  以较小剂量的山楂黄酮注射于麻醉猫、兔或小鼠,均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其降压原理以扩张外周血管为主[6]。临床试验表明,山楂糖浆对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降血脂作用  山楂黄酮提取物能降低试验性高脂血症的家兔和幼年大鼠的血脂,并对试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7]。研究还表明,山楂不同提取部分对各种高脂模型均有较肯定的降脂作用。山楂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其机制可能是山楂能降低酰基辅酶A和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的活性,调控胆固醇的吸收。山楂还能提高胆固醇7α-羟化酶同的活性,使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改善体内的脂质代谢[8]。

对心血管作用 

(1)强心、抗心绞痛作用:山楂黄酮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2)抗心律失常作用:山楂提取物可对抗静脉注射乌头碱引起的心律不齐,起主要作用的是山楂黄酮和皂苷。静脉注射山楂提取物还可对抗家兔因注射脑垂体后叶素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其他  山楂黄酮在抗氧化、抗肿瘤活性、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方面也有较强的药理作用,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五、安全性研究

人群资料  山楂果及其提取物的使用已有长期的历史,未见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相关报道。

代谢情况  山楂果中的主要黄酮成分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具有很相似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槲皮素的半乳糖苷和葡萄糖苷,但在肠道的吸收却相差甚远。异槲皮苷4.5mg/kg灌胃给予大鼠后,可快速吸收,约10min就可达到最大血药浓度,进入机体的主要形式为槲皮素葡萄糖醛酸,此外亦有少量以异槲皮苷原型存在。异槲皮苷的吸收可能与其在肠道中的水解有关,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水解失去葡萄糖形成槲皮素,而槲皮素在被吸收透过肠黏膜的过程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了槲皮素葡萄糖醛酸。金丝桃苷结构中的半乳糖糖苷键不易被水解,当使用6.0mg/kg剂量灌胃给予大鼠后,在血浆中未发现有其原型化合物和其糖醛酸代谢物存在[9]。

急性毒性  腹腔注射山楂提取物的LD50,小鼠为1170mg/kg,大鼠为750mg/kg。小鼠和大鼠经口剂量达到3000mg//kg亦未见副作用或死亡。但也有报告山楂的醇提物大鼠经口LD50为33.8mg/kg。

遗传毒性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亚慢性毒性  小鼠和大鼠过量摄入山楂提取物后可出现镇静、呼吸困难、发抖、竖毛等表现。山楂叶中提取的黄酮物质分别对小鼠和和家兔进行亚急性试验,结果表明亚急性毒性很低。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生殖与发育毒性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六、常见使用方法与调查/推荐摄入量

1、常见使用方法

1)食品  可通过摄入山楂和其他蔬菜水果等食物获取山楂黄酮。

(2)保健食品  山楂和山楂提取物在我国已广泛用作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山楂作为药食同源物品,在我国已获批准的保健食品中的使用频次名列前茅。

(3)其他  药品:山楂果的使用已列人中国、俄罗斯、印度、英国国家药典,山楂叶的使用已列入德国、法国 等国家药典。以山楂为药物成分制成的丸、片等中成药有几十种,较常见的是益心酮药剂,有胶囊、软胶囊、分散片、缓释片、泡腾片、口服液等多种剂型,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2、调查/推荐摄入量

1)调查摄入量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2)推荐摄入量  1984年Mid-delton曾指出,如果每天的食物中平均含1g类黄酮化合物,就足以维持肌体组织所需药理活性浓度。

 

七、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评价、批准、认可情况

中国  将山楂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同样山楂提取物可用于保健食品。

美国  山楂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剂,声称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NNFA将山楂果列入膳食补充剂成分。欧盟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澳/新  未査见相关文献资料。

 

八、注意事项和禁忌

不适宜人群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禁忌  山楂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和鞣质,有机酸可与重金属结合,鞣质可与胃酸中的蛋白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而沉积于胃内形成结石,也有报道由于食用生山楂在小肠内形成结石而引起肠梗阻。

与药物相互作用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九、小结

山楂黄酮由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主要苷元组成,山楂根、茎、叶、花、果实和果核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尤以叶和幼茎含量最高,制备方法主要为提取纯化法。具有降血脂、降压、抗氧化等生理功能和作用。我国将山楂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美国山楂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剂原料,可声称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1]    Melikoglu G, Mericli F, Mericli AH. Flavonoids of Crataegus orientalis. Bollettino Chimico Faimaceutico,1999, 138(7): 351-352.

[2]    Titova AA, Batyuk VS. C-glycosides of Crataegus curvisepala. Khih Prir Soedin, 1986,3:373.

[3]    Melikoglu G, Mericli AH. Flavonoids of Crataegus stevenii. Phaimazie, 2000, 55(4): 326-327.

[4]    Zhang Z, Chang Q, Zhu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oxidants present in hawthorn fruits. J Nutr Biochem, 2001, 12:144-152.

[5]    Liu R, Yu B, Qiu S,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ight major polyphenolic components in leaves of crataegus L by HPLC. Chin J Nat Med, 2005,3(3): 162-167.

[6]    Ammon HPT, Handel M, et al. Crataegus,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I-III. Toxicity. Planata Medica, 1981,43:105-322.

[7]    Zhang ZS, Ho WKK, Huang Y, et al. Hawthorn fruit is hypolipidemic in rabbits fed a high-cholesterol diet. J Nutr, 2002,132:5-10.

[8]    Zhang ZS, Ho WKK, Huang Y, et al. Hypocholesterolemic activity of hawthorn Fruit is mediated by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7a-hydroxylase and acylCoA: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2, 35: 885-891.

[9]    Chang Q, Zhong Z, Chow MS, et al. Difference in absorption of the two structurally similar flavonoid glycosides, hyperoside and isoquercitrin, in rats.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2005, 59:54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