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脂肪zhifang

二十二碳六烯酸(1)

时间:2020-12-16 20:19 阅读:949 来源:朴诺健康研究院

二十二碳六烯酸

 一、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又称为鱼油酸(cervonic acid)。化学名为顺式-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cis-4,7,10,13,16,19-docosahexaenoic acid),分子式为C22H32O2,分子量为328.488,CAS号为6217-54-5。DHA为含有6个双键的多不饱和n-3脂肪酸,常写成22:6(n-3)。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化学结构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化学结构

纯DHA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熔点-44℃,沸点447℃,密度0.950(20℃)。DHA通常是顺式,但在某些异构酶作用下可变成反式。DHA含有多个“戌碳双烯”(隔离双键)结构及5个活泼的亚甲基。这些活泼的亚甲基使得DHA极易受光、氧、过热、金属元素(如Fe、Cu)及自由基的影响,产生氧化、酸败、聚合、双键共轭等化学反应,产生以羰基化合物为主的鱼臭样物质[1]

二、主要来源与生产制备方法

主要来源  自然界中DHA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藻类和真菌。

深海鱼类如金枪鱼、三文鱼、鲸鱼、鲱鱼、鲑鱼、鳕鱼等及海贝的脂肪中,如鲔鱼、秋刀鱼、远东沙丁鱼的油中DHA的含量均在10%以上。DHA含量比陆地动植物中含量高10~100倍。金枪鱼中DHA和EPA含量非常丰富,且DHA含量明显高于EPA。

有许多低级的真菌中含有较多的DHA,其中藻状菌类的DHA含量尤为丰富,是进行DHA商业性开发的潜在来源。

在金藻类、甲藻类、硅藻类、红藻类、褐藻类、绿藻类及隐藻类等海藻中亦含有大量的DHA,其中某些种类的海藻DHA含量可达30%以上。

生产制备方法  

目前有3种方法可获得DHA。

(1)早期这类产品多以富含DHA和EPA的深海鱼油(通常为金枪鱼油)为原料,通过分子蒸馏工艺制得,以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混合形式存在。生产中应用的分离方法有低温分级法、尿素包合法、溶剂法、成盐法、分子蒸馏法、超临界气体萃取法[2]、脂酶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2)用海藻来提取DHA,采用多步法发酵和精制可以从海洋原生生物中得到DHA和EPA,其n-3型脂肪酸和DHA含量约45%,是用富含DHA且不含EPA的海洋微藻产品。

(3)真菌培养法。   

三、分析方法

GB GB/T 5009.168-2003气相色谱法 食品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测定。

GB/T 5413.27-1997气相色谱法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DHA、EPA的测定。

AOAC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薄层色谱分析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四、生理功能及作用

对脑发育的影响  DHA是人脑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人脑脂质的10%,主要以磷脂形式存在,在胎儿大脑形成及心血管系统的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婴幼儿DHA含量状态依赖于母体在怀孕和哺乳期DHA的摄入量。因此,孕妇应摄入足量的DHA,以促进胎儿大脑的发育和脑细胞的增生。临床数据表明,血浆中DHA含量较高的孕妇,其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得较快。DHA和EPA还能延长萎缩的大脑神经,使被破坏的神经网络再生,从而防止大脑功能的衰退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血脂调节作用  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摄食富含EPA和DHA的鱼或鱼油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降低有关。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每天摄入小于1g EPA+DHA即具有保护作用。每天摄入EPA+DHA大于3g,能够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降低血浆TG水平、血压、血小板聚集、炎症,同时改善血管的反应性。目前还不能确定EPA+DHA降低心血疾病死亡的作用是EPA、DHA或是两者的联合作用[3]。给易发生房颤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每天补充2g EPA+DHA,房颤的发生降低。EPA和DHA还具有抗心律不齐的作用[4]

对血脂的影响:已确定EPA+DHA具有剂量依赖性降低TG作用,中度升高HDL和LDL水平。绝经后妇女每天供给2.8g DHA,同时接受或不接受激素替代疗法,试验时间4周,结果显示DHA可降低TG并升高HDL水平,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DHA逆转化为EPA的量少于未使用激素者。20名具有家族遗传性高血脂症的儿童每天摄入1.2g DHA 6周,LDL-1和LDL-2(致动脉硬化较弱)分别上升了91%和14%,LDL-3(易于氧化而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硬化作用)降低48%[4]

抗炎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摄食鱼类为主的爱斯基摩人很少患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用DHA喂养小鼠,其试验性炎症的水肿程度降低。临床试验表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摄入含DHA的抗炎症饮食,可使关节肿胀程度显著降低,而摄入普通饮食者则无此变化。用n-3 PUFA防治某些炎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对防治红斑狼疮、肠道溃疡、牛皮癣和一些成年人哮喘病尚无足够的临床证据。

一系列随机对照研究证明EPA和DHA不能调节免疫功能,但是能降低炎症的发生。因为在一项大型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细菌感染性疾病在补充EPA+DHA人群中不常发生。1项进行12周60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的随机研究结果表明,反映内皮活化的可溶性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均未发生改变,然而在6.6g/d EPA+DHA补充组可溶性选择素-P轻微降低。高脂血症男性患者每天补充2.4g EPA,DHA或联合补充3年,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降低,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无变化[4]

保护视力  DHA在人的视网膜中含量丰富。在婴儿食物中加入一定量的DHA有助于婴儿眼睛的功能发育。试验证明,食物中加入DHA的婴儿视觉与机动能力的成熟要早一些。Carlson检测了DHA、EPA对早产儿的视力影响,发现DHA和EPA的来源及二者的比率不同,其生理功能有明显的差别,研究者建议应用金枪鱼油作为婴儿配方奶粉DHA和EPA的来源。同时,DHA和EPA还对老年人视力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五、安全性研究

人群资料  对于富含DHA的鱼和海鱼油的临床试验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作用时间短至l个月、长达1年。观察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糖控制,出血时间,血小板凝集以及其他的止血参数,这些是FDA认为可能受到n-3 PUFAs影响的指标。研究表明,从膳食中每天供给DHA 9.9g达13周,没有对止血参数和LDL-C水平产生影响。以鱼油或同时供给DPA和(或)EPA的方式每天摄入DHA达6g时,也没有发现这些观察指标发生改变[5]

从海洋微藻中制备的DHA45-油,人群平均摄入量和第90百分位摄入量分别达0.7g/d(或13.6mg/kg)和1.5g/d(或28.6mg/kg),未发现副作用[5]

10名健康人(8名男性,2名女性)每天摄入DHA(乙酯形式)2.12g,4周,未发现对出血时间或血小板黏附有影响。12名素食者(男女各半),每天摄入DHA油(提供1.62g DHA),共6周,没有对血小板凝集或其他止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或凝血因子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然而,此研究没有检测出血时间[5]

在一项90天的临床研究中,6名健康男性每天膳食补充6g DHA(海藻),未发现对出血时间或血小板凝集有影响[5]

给予一组健康男性含有鱼或鱼油的膳食或对照膳食,这些膳食分别提供0g、1.05g和2.28g EPA+DHA,另有一组健康男性给予含有DHA油的膳食,每天提供1.68g DHA,时间为15周。摄食DHA油的男性,血小板凝集没有受到影响。然而,摄食鱼和鱼油男性胶原降低,但是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没有受到影响。膳食中摄入鱼的男性凝血因子V活性下降。任何一种膳食对受试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纤维蛋白原水平或凝血因子Ⅶ活性均无显著性影响[5]

1项研究检测了DHA对血糖的影响,每天摄入DHA油(提供4g DHA),结果显示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但是对血糖没有影响。

高脂血症患者,随着DHA摄入剂量的增加,LDL-C水平有升高趋势。高血脂者每天摄入DHA 2.5g,LDL-C升高13.6%,而摄入安慰剂(菜油)者和1.25 g DHA者LDL-C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在轻度高血脂和肥胖者中,每天摄入4g DHA使LDL-C水平升高8%,同时TG水平降低,HDL-C水平和LDL颗粒大小升高。健康者每天供给DHA 9.9g持续13周,对LDL-C水平没有产生明显影响[5]

代谢情况

DHA的消化和吸收:与其他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过程一样。DHA通常以甘油三酯形式存在,在小肠上部被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2-单甘油酯,掺入到胶粒中,扩散入小肠上皮细胞,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以乳糜微粒形式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进入血浆脂类、红细胞膜、血小板和脂肪组织。乳糜微粒中的甘油三酯在经过肝脏和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时,被脂蛋白酯酶水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用于代谢或细胞摄取,再酯化为甘油三酯和磷脂用于能量储存或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5]

DHA在体内存在形式及分布:在哺乳动物和水产动物体内,DHA主要以磷脂形式存在,游离脂肪酸很少。磷脂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中,DHA是膜上含量最丰富的n-3脂肪酸,并且存在于体内各器官,但是各器官内含量变化很大,在神经组织,如脑和视网膜中含量最丰富。α-亚麻酸和EPA在组织中含量很少,在大多数器官中DHA含量通常是EPA的5~30倍,而在脑和视网膜中DHA含量比EPA高数百倍。脂防组织只含有少量的DHA或EPA,这表明人体内储存的这些长链n-3脂肪酸非常有限,需要不断地从膳食中摄入[6]

DHA在体内代谢转化:脂肪酸在体内代谢主要经β-氧化供能,这一过程在线粒体进行。DHA并不是作为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饥饿时其他脂肪酸被大量利用后,DHA才可能会被氧化分解。DHA本身也可在体内通过β-氧化反应逆转化为EPA和DPA(C22:5)。13C标记的DHA研究显示,正常饮食,DHA转化为EPA的效率约为1.4%,长期高剂量摄入DHA.转化效率可达12%。转化过程受激素调控,女性在接受激素替代疗法后,转化效率降低[6]

DHA补充对血浆脂肪酸影响:健康且不经常服用膳食补充剂的北美洲人,红细胞中DHA含量占总脂类的1.9%~7.9%,血清或血浆磷脂DH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2.5%~3.4%。许多研究表明补充DHA甘油三脂或DHA乙酯(剂量范围0.2g~6g/d,时间1~6个月),血浆DHA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性上升。补充剂量在2g以内,血浆磷脂DHA含量呈现剂量依赖性升高,超过这一剂量,即呈现饱和状态,仅有轻度升高。补充DHA后,EPA浓度亦会升高,每摄入1g DHA,EPA浓度升高0.4g/100g脂肪酸。同时发现,花生四烯酸的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成人补充纯EPA乙酯约4g/d,血浆或血清磷脂EPA浓度明显升高,但是DHA浓度没有升高,这与EPA转化为DHA过程中酶活性较低相一致。每天补充含有DHA和EPA的海鱼油(DHA和EPA的比例为2:3)6g,血浆EPA浓度线性增加,DHA浓度饱和性增加,DHA的饱和剂量为1.2g/d,低于摄入纯DHA的饱和剂量。花生四烯酸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6]

DHA补充在血浆和红细胞中的动力学研究:开始补充高剂量DHA的1个月内,血浆磷脂DHA浓度剂量依赖性快速升高并达到平衡。低剂量补充,动力学反应稍慢。一旦达到新的平衡,整个补充期间都会维持这一稳定状态。花生四烯酸的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性逐渐下降,最后达到新的平衡。红细胞中的DHA在服用DHA补充剂4~6个月后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并在补充期间DHA浓度一直保持稳定。其他研究显示EPA在血浆和红细胞中的聚集比DHA要快[6]

DHA和EPA补充后,它们在血浆中消退的动力学研究表明,DHA比EPA消退得要慢。停止服用n-3补充剂后,血浆DHA浓度降低缓慢,甚至24周以后仍未降到服用前水平,而EPA浓度下降很快,4周内即可降到基线水平。同样地,红细胞中EPA下降速度也比DHA下降快。DHA和EPA在体内聚集和保留的不同与其所分布的脂类成分有关。DHA主要以血浆中稳定的磷脂形式被运载,较少以甘油三脂和固醇酯的形式运载,而EPA在中性脂类(甘油三脂和固醇酯)和磷脂中的分布是相当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游离的未酯化形式存在[6]

动物试验显示,膳食长链n-3脂肪酸的摄入能够影响组织中这些脂肪酸含量。成熟大鼠给予3个月DHA.脑、心脏、肝DHA和EPA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花生四烯酸含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断乳大鼠补充DHA 2个月后,骨骼肌、心脏、肝红细胞以及骨髓中的DHA和EPA含量升高,花生四烯酸含量下降。人类补充鱼油后,心肌和骨骼肌中的DHA及EPA含量升高;补充DHA 3~6个月后,脂肪组织和直肠上皮中的DHA含量升高[6]

母乳DHA含量与乳母膳食摄入呈线性和剂量依赖性。婴儿血浆DHA含量与母乳或配方奶粉中DHA量相关,研究发现用未添加DHA的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脑中DHA含量低于用母乳喂养的婴儿[7]

急性毒性  受试物DHA45-油,DHA含量45%。一次性给予(灌胃)ICR雄性小鼠DHA45-油2 000mg/kg,随后的14天未观察到任何毒性作用。SD大鼠(雌雄各5只)给予同样的剂量,除2只雄性大鼠出现水性腹泻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5]

遗传毒性 Ames试验:伤寒沙门氏菌菌株TA97 、TA98、TAI00和TA102,受试物剂量DHA45-油每皿0.5~ 5mg;伤寒沙门氏菌菌株TA98、 TAl00、TA1535、TA1537和大肠埃希菌WP2 uvrA,受试物剂量每皿0.06 ~5mg,结果均为阴性[5,11]

用中国仓鼠成纤维细胞进行染色体畸变试验,受试物浓度DHA45-油1.25mg/ml 、 2.5mg/ml、5.0mg/ml结果为阴性[5,11]

受试物为DRM(海洋微藻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sp.制备的DHA含量占总脂肪含量29%的干粉),Ames试验、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黄嘌呤-鸟嘌呤磷核糖转移酶(CHO AS52/XPRT)基因突变分析、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等一系列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12]

亚慢性毒性  SD大鼠,雌雄各半,受试物为 DHA45-油和鱼油,不同比例混合,折合为纯DHA 的量分别为540mg/kg(组1)、630mg/kg(组2)、720mg/kg(组3)和900mg/kg(组4),每天灌胃,时间90天。未发现与受试物有关的毒性问题。但是,组3和组4的动物肝的相对重量增加,可能与高PUFAs摄入有关。另外,还有报道其他器官如肾、脾和肾上腺的脏体比呈现非剂量依赖性增加。肝和脾重量的增加被认为是为了适应膳食中大量脂类。并且,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这些器官有病变,酶学检查也未发现肝毒性[5,11]

SD大鼠,雌雄各半,受试物为DRM,剂量为0、400mg/kg、l 500mg/kg、4000mg/kg,喂养13周。结果发现高剂量雄性大鼠出现局部心肌病变,但认为这与DRM用于人类营养添加剂的安全性无相关性;另外发现受试物组HDL-C水平升高,这与PUFAs高摄入有关。除此之外,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物相关的副作用。[13]

大鼠(Crl: CD1 BR),雌雄各半,受试物为从单细胞海藻(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制备的DHA含量为51.7%的甘油三酯。剂量为0.5g/kg和1.25g/kg,喂养90天。观察指标包括血液学、生化、病理、眼科、神经行为和神经病理学检测,结果未发现与受试物相关的毒性反应[14]

断乳阉割雄性猪,受试物DRM,最高剂量为预期商品中剂量的5倍。DRM掺入饲料喂养120天,未发现毒性作用[15]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 研究发现成人两年补充DHA,无发现任何不良作用。有一篇系统综述描述了α-亚麻酸、DHA. EPA与患前列腺癌危险性关系的人类观察性研究。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DHA和EPA与前列腺癌的患病危险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有7项关于DHA摄入或DHA血浓度与前列腺癌关系的观察性研究,其中4项为前瞻性研究,3项为病例对照研究。综合分析其RR=0.91,前瞻性研究的RR=0.94[16]

生殖与发育毒性  一代繁殖试验Wistar大鼠,受试物为DHA 45-油,以不同比例(0,1 .5%,3.0%和7.5%)掺入饲料中。折合为DHA的含量,高剂量组雌鼠孕前3555~4 365mg/kg,孕期和哺乳期3510~5 040mg/kg。结果表明生殖毒性无作用剂量(NOAEL)为试验的最高剂量(膳食中DHA45-油含量为7.5%)。而对于亲代大鼠,在最低剂量组,即出现了严重的髓外造血和脂肪肉芽肿发生增加,因此没有得到NOAEL[5],并且认为髓外造血和脂肪肉芽肿是高脂肪状态下脾脏适应性增大的结果[17]。SD大鼠,受试物为DRM,以不同浓度62(0.6%、6%和30%)掺入饲料喂养,亲代和子一代均未发现毒性表现[18]

致畸试验:试验动物为SD大鼠和新西兰兔,受试物为DRM。在母鼠受孕的第6~ 15天喂饲含不同DRM(0.6%、6%和30%)的饲料。各剂量组母鼠均未发现毒性表现,子代亦未观察到发育毒性,因此对于母鼠毒性和发育毒性的NOAEL均为22g/kg。在新西兰兔受孕的第6 ~ 19天,DRM灌胃给予的剂量分别为180mg/kg、600mg/kg和1 800mg/kg。高剂量组和鱼油对照组的新西兰兔表现为进食量和体重增重的下降,流产率轻微增加,这可能与高脂肪的摄入有关,发育毒性在各剂量组均未发现,因此新西兰母兔的NOAEL为600mg/kg,发育毒性的NOAEL为1 800mg/kg[19]

其他  HHE(trans-4-hydroxy-2-hexenal)是DHA在体内的氧化产物之一,4-羟基壬烯醛(4-hydroxy-trans-2-nonenal,HNE)是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在体内的氧化产物。体外试验表明,HHE和HNE对原代培养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的LD50分别为23μmol/L和18μmol/L[20] 。

六、常见使用方法与调查/推荐摄入量

1、常见使用方法

(1)食品  常添加于婴儿奶粉,饮料,罐头,火腿,炼乳,鱼肉香肠,蛋黄酱,糖果等。我国及爱尔兰等国家开发出添加了DHA的鲜牛奶。日本人在鸡饲料中加入DHA鱼油,生产含DHA的健脑蛋。目前欧美、日本已将DHA添加在面包中。

(2)保健食品  大量鱼肝油保健胶囊中均有DHA添加。

(3)其他  DHA作为药物,主要用于降血压,改善血脂,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2、调查/推荐摄入量

(1)调查摄入量  美国人由于膳食中摄入的海产品有限,EPA+DHA的每天摄入量估计只有l00mg,欧洲很多地区的成人尤其是18~24岁年轻人EPA+DHA摄入量[21]。

(2)推荐摄入量  WHO/FAO推荐总n-3脂肪酸应为0.5 ~ 2%E,其中EPA和DHA的最低接受范围为0.25 ~2g/d[21]。美国医学会(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02年推荐婴儿n-3 PUFAs(包括DHA)适宜摄入量(AI)为0.5g/d。成年男性和女性的α-亚麻酸适宜摄入量分别为1.6g/d和l.lg/d,并且声明此剂量中EPA和DHA的摄入量占10%以上,相当于EAP和DHA0.16g/d(男性)和0.11g/d(女性)。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n-3脂肪酸摄入见α-亚麻酸部分。

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推荐每日n-3 PUFAs摄入量为1.0~1.8g。

国际脂质研究学会(Intem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Fatty Acids and Lipids, ISSFAL)  1999年推荐的适宜摄入量为DHA. EPA每种至少0.22g/d,DHA和EPA共0.65g/d。

英国营养基金会(the 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BNF) 2000年推荐DHA和EPA的摄入量合计为每天1.1g(女性)和1.4g(男性)。

七、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评价、批准、认可情况

中国  我国从2000年也开始批准DHA双鞭甲藻(Coypthecodinium cohnii)来源作为营养强化剂应用于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的配方食品中,并制定了相应的添加标准。我国卫生部2007年第17号公告规定: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及幼儿配方食品、儿童配方奶粉和学龄前儿童谷类食品添加DHA的使用量为≤0.5%(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GB14880可使用物质名单包括来源于裂壶藻、吾肯氏壶藻和寇氏隐甲藻及金枪鱼油中的DHA可用于婴幼儿食品和特殊膳食用食品。DHA的使用量≤115mg/l00g。

卫生部2009年18号公告,批准鱼油和其提取物为新资源食品,用量≤3g/d;卫生部2010年第3号公告,批准DHA的来源为裂壶藻(Schizochytriumsp.)、吾肯氏壶藻(Ulkenia amoeboida)、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为新资源食品,DHA含量≥35g/l00g,推荐每天食用量不超过300mg(以纯DHA计算),可以添加在多种食品中。

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鱼油及提取物中DHA含量为36~125mg/g,标签及说明书中标注鱼油;DHA含量≥125mg/g,标签及说明书中标注鱼油提取物;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美国  1997年,FDA认定鲱鱼油为GRAS(安全可靠,generally regarded as safe),每天从鲱鱼油中摄入3g (EPA+DHA)是安全的。以后批准了富含DHA的金枪鱼油(备案号GRN000094)和鳞虾鱼油。

1998年,批准来自双鞭甲藻中的DHA SCO(DHA single cell oil)单细胞藻油是安全的,备案号GRN000007,以后同意了其他藻类来源的DHA油(如裂壶藻)。另外,2000年FDA发表关于膳食补充剂许可的健康声称,认定EPA和DHA的声称,包括从海藻来源的DHA作为膳食补充剂是安全的[5]。海藻油也是唯一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可的儿童DHA补充剂来源。

欧盟  欧盟食物链及动物卫生常务委员会于2003年6月10日批准取自于海洋微藻类的DHA油可作为人类食品原料。富含DHA的油2003年被批准(2003/427/EC)。2009年,来自Ulkenia sp海藻的DHA得到欧盟批准为新资源(2009/777/EC)。早在1995年鱼油DHA获得荷兰健康部法规办公室的安全认可。1996年获得英国毒理学委员会的安全认可。2006/141/EC规定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必需成分,DHA的量≤n-6 LCP(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澳/新  到2010年3月之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标准委员会(FSANZ),评价了2种来源的DHA(申请63号A522,A428),认为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为婴幼儿的传统食品,对成人来说也是非新资源食品,在安全上无须重新评价。来源为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的DHA,认为是非传统食品,也是新资源食品,允许在新资源标准管理下使用。鱼油是传统食品。STANDARD 2.9.1规定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EPA不多于DHA。

八、注意事项和禁忌

不适宜人群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禁忌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与药物相互作用  未查见相关文献资料。

其他  DHA氧化后对人体极其有害,因此食用DHA时要同时服用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过期鱼油、DHA不能使用。 

九、小结

DHA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海洋生物、真菌和藻类中。DHA在降血脂调节、炎症、健脑增智、保护视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目前,WHO/FAO推荐DHA和EPA最低可接受范围是0.25 ~2g/d。婴幼儿食品的添加量0.5%总脂肪酸。在中国,海藻和鱼油DHA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用营养物质。推荐来自富含DHA的鱼油摄入量为不大于3g,海藻来源的油以纯DHA计算不大于300mg。

资料来自:杨月欣,李宁. 营养功能成分应用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