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其他qita

5种解酒与增加酒量密技

时间:2021-09-02 09:21 阅读:741 来源:朴诺健康研究院

  解酒的最快方法  


酒自古以来就被美名为琼浆玉液,在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催化」角色,酒不仅是助兴的工具,还是交际应酬增进关系的桥梁,但前提是在适量饮用的状况下。酒精90%是由肝脏代谢,饮酒过量不但伤肝变成穿肠毒药,还可能做出自己不知道的蠢事,而宿醉造成的头痛、恶心、畏光、晕眩等作用,更让人受不了,因此了解如何预防宿醉便相当重要。


  为什么每个人酒量不同  


酒量好坏是天生就决定的事,有些人千杯不醉,但有些人一喝酒脸就红,也很容易醉,酒精即所谓的乙醇,进入人体之后会被肝脏酵素转换为乙醛,以上两样都是有毒性的,乙醛会使皮下微血管扩张,并作用于脑部神经受体,让人出现脸部潮红、多话、身体摇晃、口齿不清等种种酒醉症状。


而乙醛必须被分解为醋酸(乙酸),醋酸转换为二氧化碳及水,再经由身体排泄,这就是所谓的解酒过程。而肝脏解毒的酵素如果不足或缺乏便容易造成以上酒醉之后的各种现象,就称为酒量的差异。



  多喝酒会增加酒量吗? 


常有人觉得酒量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这说法真的对吗? 其实酒精跟安眠镇定药物一样,大多作用于神经细胞的GABA 受体,长期摄入后,就会产生产生耐受性。耐受性指的是原本喝一点就酒醉,多喝几次后发现喝很多还不醉。


这是由于肝脏为了应付这些毒素,会增加解毒酵素分泌量,提高分解酒精的能力,令人自觉酒量变好,但其实这已造成肝脏的莫大负担,且容易让人上瘾并进入恶性循环,产生脂肪肝、肝硬化,降低性功能,导致胃炎、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更增加罹癌的机率。


  宿醉如何形成  


在医学上,宿醉原因尚未完全明白,但与分解酒精过程造成的脱水、荷尔蒙变化、发炎反应有关系,还有酒精会刺激脑神经受体,造成睡眠中断的现象,一般在饮酒过后的8到24小时会出现宿醉症状。


  宿醉症状有哪些  

 

  1. 基本症状: 疲劳,虚弱及口渴

  2. 疼痛: 头痛及肌肉酸痛

  3. 肠胃症状: 恶心,呕吐及胃痛

  4. 睡眠及生理节奏: 睡眠易中断,减少快速动眼期,增加慢波睡眠(深层睡眠)

  5. 知觉症状: 晕眩并对光线及声音敏感

  6. 认知: 专注力与集中力下降

  7. 情绪: 忧郁,焦虑及易怒


  预防宿醉与增加酒量的技巧  


1.多喝水:


由于酒精有利尿功能,饮酒过后通常会口干舌燥,一直想小便,一杯250毫升的红酒(或其它酒类),能让人体排出800到1000毫升的水份,增加体内电解质流失,造成肌肉及神经失调,所以饮酒时多补充水分能减少脱水的症状,能减少宿醉带来的不适。


2.喝酒时配食物:


大部分的酒精从嘴巴进入后,主要是在小肠被吸收。所以,如果减缓酒精到达小肠的时间,就可以减缓酒精吸收,减少酒醉机率。要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 很简单,只要在喝酒之前、或是喝酒时,吃一些含脂肪或蛋白质的食物,就可以让食物在胃部停留较久,让身体有更充裕时间来解毒。


3.补充综合维生素或B群:

 

肝脏解毒分为两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来活化,而解毒时会产生各种毒性的产物,因此也要有抗氧化剂来对抗自由基,以免这些毒性物质伤害自己,像是β-胡萝卜素、维生素B群、维生素C、维生素E、铁、镁、锌、硒…等,这些都是解毒时所必须,因此若于饮酒前中后补充补充综合维生素或B群便能大幅减少宿醉及酒醉的程度。


4.奶蓟:


奶蓟的有效成分是奶蓟素(Silymarin),是世界公认保肝第一名的成分,对于肝脏细胞有修复及再生的功效,而且也是强力抗氧化剂,能加体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的生成,帮助肝脏解毒,因此在喝酒前后使用奶蓟便能有效减少宿醉,较不易喝醉。


5.牛樟芝:


牛樟芝,属珍贵药用真菌,主要产于台湾,牛樟芝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三萜类化合物、超氧歧化酶(SOD)、腺苷、多醣体、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钙、磷、楮)、核酸、木质素…等,具有抗氧化及调节免疫的能力,对于肝脏有保护效果,近年普遍被应用于用于食补、解毒、皮肤过敏及肝癌等功能上,对于解酒及预防宿醉更是有神奇的效果。


总结:明代92岁名医龚廷贤,在《摄养诗》中提到:酒止三分莫过频,意谓喝酒止于三分醉,带有几分微醺醉意,飘飘欲仙彷佛处于山的顶峰就好了,如果再喝下去便会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掉下深谷。


而此篇文章并非鼓励大家喝酒,毕竟喝酒总是伤害身体,受华人的拚酒文化影响,各种家人、朋友及交际聚会都免不了要透过喝酒来增进连结,催化情感,因此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防御力,避免酒醉出糗,而透过以上大家都公认的方法也确实能预防宿醉与增加酒量。


但提醒大家增加酒量并不代表能无限制地喝酒,过量饮酒还是会造成肝脏负担,如果超出身体极限还可能造成严重缺氧,导致呼吸与心跳停止,甚至危及生命安全。